文/圖 本刊通訊員 戴宗強 主筆 張志銀
緬甸400T/D生產線革新、印度尼西亞“國際訂單班”開班、柬埔寨光伏儲能項目并網發電……參與共建“一帶一路”這十年,海螺集團成功讓一個個互利共贏項目在20多個國家和地區落地生根。
5000T/D熟料生產線高速運行,灰黑色的水泥熟料在自動化傳送帶上飛速流轉,6條智能包裝流水線同步開啟高效作業……柬埔寨金邊海螺水泥公司自5月20日投產以來,以日均 5000噸的穩定產能,印證了中柬共建“一帶一路” 從藍圖到落地的堅實步伐。
今年是海螺集團參與共建“一帶一路”的第十個年頭。10年來,集團在“一帶一路”沿線20多個國家和地區累計投資超180億元,建成了16個大型實體項目,水泥年產能超2350萬噸,型材年產能3萬余噸,實現年營業收入近110億元,進出口貿易額達365億元,有力促進了當地基礎設施建設提能升級。
“我們將堅守‘為人類創造未來的生活空間’的核心理念,毫不動搖地推進國際化戰略,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的宏偉藍圖,推動更多互利共贏的項目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海螺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楊軍堅定地表示。
“智造”硬實力
在緬甸,海螺集團中標皎施工廠技改項目,引發了當地水泥產業的深刻變革。
曾經的皎施工廠由于生產技術落后、經營不善,長期處于半停產狀態。2014年7月8日,皎施工廠啟動400T/D恢復性技改與設備檢修工程,正式拉開了工廠轉型升級的序幕。僅一個月后,生產線恢復性技改便圓滿完成。熟料、水泥產量當月便突破萬噸大關,刷新了建廠以來的單月產量紀錄。
2016年2月5日,皎施工廠迎來了轉型升級的歷史性時刻,緬甸海螺5000T/D干法水泥生產線順利點火投產。后經緬甸工業部認證,其成為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的國家標準。
“從皎施工廠到緬甸海螺的這一蛻變,得益于生產工藝、技術裝備及管理模式的全面革新。自緬甸海螺生產線點火投產以來,勞動生產率相比以往提升了9倍。”公司負責人深有感觸地說:“如今員工展現出的精神風貌、工作效率及積極性均較以往有了顯著提升。”
走進烏茲別克斯坦卡爾希海螺工廠,科技感撲面而來。作為海螺集團在中亞布局的第一站,卡爾希海螺的自動化生產線十分搶眼。在寬敞明亮的中央控制室內,從礦山開采到水泥發運整個生產流程和五大系統、數千套設備的運行狀況都能通過屏幕實時顯示。
“工作人員只需動動手指,即可實現以最佳參數自動完成熟料、水泥的連續穩定生產,在有效延長設備運行周期、確保產品質量的同時,降低了人員的勞動強度”,卡爾希海螺公司負責人介紹說。
在老撾瑯勃拉邦,一座現代化的海螺水泥工廠巍然矗立。工廠料磨、預熱器、水泥磨及余熱發電系統等核心設備,超過90%都是由海螺集團自主設計制造,充分展現了“中國智造”的硬核實力。
海螺新材在緬甸和泰國投資建設的生產線也全套采用“中國智造”技術,生產的高端門窗產品已成功打入歐美市場。海螺裝備制造基地研發的大型節能高端裝備更是出口至全球80多個國家,實現銷售額近30億元。
基建大品牌
老撾是東南亞唯一的內陸國,由于山地和高原占國土面積的80%,交通極為不便,經濟發展受限,被外界稱為“陸鎖國”。一直以來,老撾人民都心心念念著,要將“陸鎖國”轉變為“陸聯國”。
2021年12月3日,連接昆明與萬象的中老鐵路歷經5年建設,全線正式開通運營。這條長達1035公里的“鋼鐵巨龍”橫跨三山四江,成為老撾經濟發展新的生命線,同時也是中老邊境一道展現中國智慧的亮麗風景。
“當時,雖然我們的水泥產品剛投放市場不久,但是憑借卓越的產品質量和周到的服務,終于成為中老鐵路的水泥供應商。從磨丁到瑯勃拉邦省的6座火車站站房建設所需的水泥全部由我們公司供應”,老撾瑯勃拉邦海螺銷售負責人自豪地說。
海螺水泥在中老鐵路建設中的“精彩亮相”,僅是集團助力海外大型重點工程建設的一個縮影。無論是緬甸的仰光達拉大橋、皎漂火電站,還是印尼的德龍工業園、青山工業園、爪哇島發電站,抑或是柬埔寨的金邊國際機場、金港高速公路等一系列重大工程,海螺均是首選水泥大品牌。
綠美新畫卷
走進柬埔寨馬德望首府的海螺廠區,綠水環繞,青山相依,花草掩映成趣。人工湖埂與綠植共同構成的“CONCH”標志在衛星圖中尤為醒目。在這里,自然與人文景觀融為一體,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徐徐展開。
這一切始于2018年11月8日,海螺集團巧妙地依托柬埔寨世界主要稻米生產國的資源優勢,以金黃的稻殼替代了黑黢黢的煤炭,成功打造了全球首條大規模生物質燃料系統。
截至目前,該系統已累計使用稻殼78萬噸,節約標準煤近28萬噸,實現二氧化碳減排約99萬噸。
這里的海螺廠區如今稻香與工業和諧共融,經過工業“反哺”的“稻花香”愈發濃郁。工廠也因此榮獲“柬埔寨國家環境保護示范單位”稱號。
無獨有偶。2021年10月29日,馬德望海螺廠18MWp+4MW/10MWh光伏發電儲能項目正式并網試運行,年發電量可達2582萬度,每年可節約標準煤約8500噸,減排二氧化碳約2.2萬噸,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馬德望海螺廠因此獲評“柬埔寨國家環境保護示范單位”榮譽稱號。
在印尼,2023年5月16日并汽投運的南加海螺廠的余熱發電項目每年可節約煤炭5.6萬噸,同時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4.5萬噸。在項目投運儀式上,印尼國家工業部總司長Doddy Rahadi對南加海螺廠在節能減排、綠色發展及環保管理方面取得的顯著成就給予了高度評價,并指出海螺集團在推動印尼水泥行業綠色升級與進步中發揮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命運共同體
作為海螺集團與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合作的“國際訂單班”項目首批入選人員之一,印尼籍員工美娜在中國學習與生活了3年,順利獲得了畢業證和職業資格證書。在進入印尼北蘇海螺工廠工作后,她感慨道:“這段難忘的經歷是我人生中一筆寶貴的財富,同時也幫助我開啟了新的人生。”
像美娜這樣通過“國際訂單班”返鄉就業的留學生,在海螺集團海外的各個子公司中并不少見。他們懷揣著學成歸國、建設家鄉的理想,逐漸成長為各個崗位的技術和管理骨干,與其他外籍員工共同構成了海螺海外各公司堅實的“本土力量”。截至目前,集團海外員工已近4800人,用工本地化率達81%,帶動當地就業人口超過3萬人,讓集團海外發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了當地民眾。
為進一步推進人才本地化培養,海螺集團還積極開設中外文培訓班,并提供專項補貼。在各個海外子公司,語言溝通的橋梁已然架起。中外員工互相用對方語言順暢溝通的場景比比皆是,真正實現了“中外員工一家親”。不少中外員工更是成為鐵哥們兒,甚至結下了異國情緣。
在許多外籍員工看來:“工作中耐心嚴謹的中國師傅和同事,在生活中都是熱情友好的朋友。”
2021年1月初,印尼南加里曼丹持續強降雨引發了洪澇災害。洪水和山體滑坡造成了多處橋梁和建筑受損,約14萬當地居民被迫撤離。
天災無情,人間有愛。印尼南加海螺工廠展開救援。鑒于洪水嚴重損毀了工廠周邊村莊主干道,工廠迅速與當地政府取得聯系,主動捐贈毛石用于路面修復,確保道路盡快恢復通行。同時緊急采購大量生活物資,對周邊村莊進行走訪慰問,全力支持政府部門開展援助工作。
“溫暖是相互的,無論是捐款還是捐物,我們只是盡了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印尼南加海螺公司負責人表示。